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4节(1 / 2)





  那叫彭简的管事连连点头:“要的要的,大伙儿都饿坏了。”他谢过掌柜的热心,又问了些秀川的动静:“这会儿太守大人还是陈大人不?这一两年邪乎的很,朝廷也不知道怎么弄的,又是要杀王爷,又是圣人驾崩,连带着下头的路都不好走了。”

  掌柜的便笑:“你们是第一次来秀川进货么?这儿和外头不一样,说句僭越的话,叫做山高皇帝远。有沈家的庄子喂饱了陈太守,陈太守又哄好了明刺史,你当能有什么动静?便是这一年天干物燥的,沈侯爷的庄子上还出了几色耐旱的种子,咱们蜀州连大饥荒都没怎么挨着。”

  “这么说来,倒真托了沈侯爷的福了。”彭简与他聊了几句才转身上楼,直接进了沈安侯的屋子里给两位大佬汇报:“一切正常,京里的动静没波及到这边。”

  沈安侯点点头,又和楚怀笑道:“你说我要是摆明身份了进来,是不是比这般还更安全些?说不得明刺史得过来迎接我呢。”

  “你还是省省吧,表面上是个朝廷命官,其实比山匪还山匪。”这一路将他的据点踩了一遍,楚怀是彻底服气了,只口里还埋汰道:“我以前还不懂你跟着楚家赚了那么多银钱,自己个儿的又可劲儿的买地种粮,偏偏银钱也没看到进你府上,粮食也没看到多出多少来,原来都耗费在这犄角旮旯里了呀?你是早断定自己在京中混不下去,想好了要占山为寇的?”

  “我这叫占山为寇么?我这是农村包围城市,发展未来的火种。”沈安侯便与他胡扯,“要不是这么藏着掖着的,你当我能攒下这些东西来?能救下许多百姓来?”

  外头传来脚步声,两人立刻将话题转到天气上。店小二提着水壶上来,还讨好的多说了一句:“刚刚巡街捕快听到动静过来问话了,我们掌柜的已经替你们给周全了。”

  “那可多谢你们。”彭简笑着塞给他一串儿散钱:“这天气冷,你们也不容易,让老板给打一壶好酒暖暖身子吧。”

  “您可真够客气的。”店小二笑着将水壶放下,铜钱揣进怀里:“等会儿酒菜好了我给您端上来?只这天气也没什么可吃的,各位爷们多担待些。”

  “无妨无妨,我们这般走南闯北的,有口热饭就不错。”沈安侯摆摆手让小二出去了,等脚步声听不见才打趣捧剑:“这些年没使唤你,你倒是挺能干了啊。”

  “还不是您教导的好么?”捧剑也是真历练出来了,笑嘻嘻的回话:“不过真做的好的,其实还是冉大头领那里。您要是去了,肯定会被吓一大跳!”

  “他在山上种什么了?还是又训练了多少兵马?”若是以前听到这话,沈大老爷还得无奈一番,如今只恨不能他所向无敌:“少给我打马虎眼,知道的都说出来。”

  “这我真说不清楚,这些年我都各地乱窜安置流民呢,许多都是听侍剑随口说的。不过有一点,我是特别佩服冉大头领的,你知道他这些年都如何孜孜不倦的给下头洗脑不?”他神色夸张的学了几句“没有沈先生就没有十万大山”,“我们今日的一切都是沈先生传授的,十万大山需铭记恩德”,然后打了个寒战:“这马屁拍的,可把侍剑给恶心坏了,回头就拉我也去看了一回,我们俩对着吐。”

  “你小子找打!”沈安侯笑着踹他一脚,捧剑飞快的往外窜出去,还顺手帮他们把门关上,在外头笑道:“两位老板好生休息一会儿,等饭食好了小的再来伺候。”

  “这小兔崽子。”沈安侯摇摇头在桌边坐下,提着水壶往杯子里倒了点儿,嗅嗅没什么异味,才拿出茶叶来冲水,端一杯给楚怀:“这趟走的,倒是辛苦您了。”

  “少说废话了,我有那么娇生惯养?”楚怀斜睨他,“我在幽州卖命的时候,你还不知道在哪儿享福呢,往外头跑两趟就敢埋汰前辈?”

  “绝对不是埋汰!是发自真心的崇敬!”沈大老爷以茶代酒做了个敬酒的姿势:“咱们的生意要做大了,做好了,还得您多多帮衬呢。”

  楚怀从鼻孔里哼了一声,心里却是受用的。其实他也看出来了,沈安侯调理兵士的能力只怕还在自己之上。尤其是他这都暗中操练了多少年了?当年金台庄上的老兵都成了教官,青州庄子上种田训练两不误的老手则牢牢掌控着每一个“物流集散地”——其实不就是个山头么?偏沈安侯要把名儿取的稀奇古怪的。

  随着流民的加入和收养的收拢的弃儿们不断成长,如今从东到西,大燮每个角落,都有全心全意忠于沈安侯的战士在,只盼着为他而战,为百姓而战,为保家卫国而战。

  而最让楚怀动容的,不是各色兵种各有所长,有些甚至是他都闻所未闻;也不是山头上无论老小都能识文断字,每个人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。楚怀最看重的,是这些兵勇们完全没有沾染“兵痞”的习性,他们严格要求自己,对待百姓温和善良,时不时还要帮扶一把。

  什么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的歌儿,楚怀最先听到时只是觉得好笑,后头慢慢琢磨了,却越发敬佩。那些词儿虽然白话的厉害,可这不正是沈安侯一直强调的,“人民的子弟兵”么?有这样的兵士在手,所有平民百姓都是他坚实的后盾,沈安侯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。

  世家最大的优点便是顺应时势,楚怀虽然是世家里的异类,本质上也是一样。反正都是站队,与其去站那些他看不顺眼的许昌王之流,不如在沈安侯身上赚一笔“从龙之功”,无论对他还是对楚家,这都是最好的选择。

  在墨县休整了一夜,第二天却是难得的放晴了,只寒意又重了几分。沈安侯一行人辞别客栈掌柜,继续往秀川郡去。

  蜀州是个中州,有一上郡一中郡并两个下郡,,秀川作为唯一一个上郡,人口便占了整个蜀州的一多半,而无论城郭的建设还是地势,都是蜀州最好的。刺史府邸也建在秀川郡中,和太守府各据一方,再加上都督府和都尉府,倒是一番四足鼎立的局面。

  不过真正在蜀州权柄最大的,其实并非郡中这些朝廷命官,而是深藏在十万大山里的山民。他们民风彪悍,人数众多,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。若是不惹他们还罢,要是一旦出现冲突,只怕无论太守还是刺史,都要吃不了兜着走。

  尤其是这十来年里,冉越从十万大山的最大部族一路扩张,已经将大山上数十万山民都纳入麾下。他们种田种药纺纱织布自给自足,又熟谙兵法和医术,对冶炼技术更是一日千里。若是让城中的汉民看到他们的生活,只怕要彻底颠覆对于“山民蛮夷”的认识。

  也正因为此,山民们对往来交通束缚的越发严格,除了少数几支商队,以及沈家庄子上的几位管事,几乎不让任何汉民往山上乱窜。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无论是蜀州刺史还是秀川太守,只怕都是有些犯嘀咕的。只为官之道莫过于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”,只要他们看开一些,自有好处送到手里,又何必非要与人为难,与自己为难?

  也正因为此,哪怕蜀州仿佛被圣人遗忘一般,几位大人十余年没有挪动位置,心中却并不是多么焦急。京中风云变幻又有什么好处呢?便是其余地方,也不见得能过的这般舒心。如此一来,汉民和山民过的井水不犯河水,倒是大燮少有的一团和气之地。

  第193章 十万大山

  虽然天气转好,但路上积雪未化, 沈安侯与楚怀这一行人走的依旧是颇为艰难。好容易来到山脚下, 捧剑先上去对了口信,很快就见一名四十来岁的彪形大汉颠颠儿的从山上冲下来,对着他们笑了个见牙不见眼:“我们大王早收到消息了, 偏不见你们前来, 急的头发都白了一圈。”

  他说完又肃立插手, 再单膝跪地, 对沈安侯行了个拜见王者的礼仪,这才站起来接道:“你们再不出现,他就该带着我们一路寻你们去了。”

  来的人正是沈安侯的老相识,冉越大头领之下的天字一号大将军冉启。听到消息的冉风冉云也在随后赶到,先是对着沈安侯行了个冉启一样的礼,再开心的上前叫师傅。

  捧剑便在一旁挤眉弄眼,小声调侃沈大老爷:“说了冉大头领做的好吧?您现在是不是特别开心特别得意?”

  沈安侯轻轻敲他一下,懒得搭理。其实换做往年那般路过秀川正好上来看看, 他是不会接受这样的“高规格”接待的, 但是这回不同,沈大老爷是要将秀川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候选的, 首要条件便是民心所向。不过看着这番表现,他倒真是开心的——并不是因为冉启对他的敬畏,在冉越的调理下,这里比青州的庄子更适合作为他的“龙兴之地”。

  楚怀也是看出来了,却微不可绝的摇了摇头, 秀川确实不错,但更应该作为藏兵之地。反而是青州——那里毕竟有一个楚家在杵着呢,没有沈大老爷的镇压,指不定到最后,反而分立出两个派别来,只怕会更加麻烦。

  沈安侯一时半会的倒没想到这头,只在心里记着回头问问他什么想法。众人在冉启的指引下绕过弯弯曲曲的山路,一连排的吊脚楼便出现在众人眼中。冉启还说道:“当初您交代我们可以这般建房,大伙儿还不明所以,等入住之后才知道好处,当真是了不得。”他比了个大拇指:“山里头一怕蛇虫鼠蚁,二怕潮湿浸水,只这么从下头空出一层来,轻轻巧巧就解决了问题。”

  沈大老爷倒想谦虚一句这是前人的智慧,不过想想更不好解释,索性含糊应了。楚怀便不停看他,猜不透他到底还会多少东西。

  一行人没往前走两步,冉越便带着长老们前来迎接,还解释道:“之前大雪压塌了不少树木,我们都巡视去了,否则当到山下迎接先生才是。”

  沈安侯连连摆手:“使不得,我岂不是成了恶客欺主?下回可真不敢来了。”

  大伙儿便笑,那位已经将汉话说的很顺溜的巫医也笑道:“山民们能过上今天这般日子,都是您的功劳呢,我们巴不得您常来。”

  这倒是大实话,长老们拥着他往最中央的一处四合吊脚楼里去,却并非冉越居住和办公的地方,而是个崭新干净的新房子。冉启邀功:“这儿其实早就建好了,只您一直不来住,大家看着有些陈旧了便翻新一回,过段时间有了好木料又翻新一回,这都不知道多少回了。这次也是,知道您打算过来,我们又从头到脚的给拾掇了一遍,看着是不是挺不错?”

  “当真是有心了。”沈安侯连连拱手:“山民兄弟们为我做的已经够多了,安侯当真是受之有愧。”

  “这些客套话不要多说,您只自个儿出去问问,有谁不知道山民能有今日,都是您庇佑之下得来的?”冉越佯装不悦:“我当年便说了,您要是肯留下来,这十万大山皆听您号令,我只做您手下一员猛将。便是您觉得我年纪大了不好使唤,还有冉风和冉云在。如今这话我再说一遍,只要您有令,十万大山无所不从。”

  他的话说的掷地有声,而跟随他来的长老和各小部族的首领也连连点头。壮士们练了拳法所向披靡,保护妇孺不被外敌侵扰,越发坚固的铁器极大的提高了生活水平。病了有大夫,有药材;冷了有布匹,有棉花;各种适宜山地生长的作物被传进来,还有如何开垦梯田,如何种植庄稼和果蔬。山民彻底逃脱了窘迫和无奈,他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日子,而这些都是沈侯爷一点一点的教会他们的,他们又如何不感恩?

  况且在座各位也不是傻的,沈侯爷随口漏两句话便能扶持出如今的十万大山,若是与他为敌——就不怕他一转头,将汉人们变得更强大,让山民们重新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么?中原有句古话叫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”,沈侯爷养了他们可不止三年,等到他要使唤时,山民亦绝不会推辞。

  沈安侯听了亦是感动,乃爽快道::“我助你、助山民,本无意挟恩图报。只是天下纷扰,我亦希望天下百姓不用再受苦难,能够和山民兄弟们一样过上平安喜乐的日子。我无法独善其身,只好拖着大王一块儿下水,咱们彻底将这世道翻一翻,真正换个天颜,让人再无贵贱之分,全都过上好日子如何?”

  “好好好!全听先生吩咐!”冉越大笑着站起来拱手,“中原有个词叫‘有的放矢’,我觉得是极对的,咱们得有了共同的目标,才能力往一块儿使!”

  沈大老爷要造反这事儿,早在两三年前便和冉越透过底了,否则大头领也不会见天儿的在山上给其他头领们洗脑。这会儿将事情揭开,所有人也只觉得“本该如此”,甚至颇有些兴奋,恨不能立刻便调兵遣将。还是冉越给镇压了:“来日方长,先生赶了这一个多月的路也着实辛苦,不如好生休息,晚上咱们热热闹闹的喝酒吃肉,有什么等明儿再说。”